起凡小说网 > 长安朗月行 > 6 环保意识要早抓

6 环保意识要早抓

作者:小熊猫气盖世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推荐本书
起凡小说网 www.qfxs.com,最快更新长安朗月行 !

    越想越是美得冒泡,望着眼前浩浩汤汤洋洋东去的长河,泠风禁不住摇头晃脑高声长吟:“君不见,黄河之水天上来,奔流到海不复回。君不见,高堂明镜悲白发,朝如青丝暮成雪。”

    李淳风和马周不由都在心里跟着默念了一遍,念罢马周登时击掌叫绝:“起句狂放雄浑,次句悲沉跌宕,但有此两句,此诗堪称绝品,却不知后续如何?为何人所作?”

    泠风心道那是,这可是我偶像李小白同学的得意之作,天才就是天才,别人说“佳句本天成,妙手偶得之”,在他这里根本就是“佳句本天成,随手可得之”,嘴上却只能答道:“偶然从一无名典籍上看得的,后面的却一时忘了。”

    马周不由得连叹可惜,李淳风则若有深思地望着泠风,却在泠风转过头来看他的时候装作不经意地转了目光。

    马周又默默诵了几遍两句诗,叹道:“黄河确似天上之水,汹涌奔腾,非人力可控啊!”

    泠风忙接话道:“大哥此言似有感而发,不知可是想到了什么?”

    马周已知泠风聪慧过人,早已收起了轻视之心,且见李淳风并不将她当做小孩看待,便也不由自主有样学样,肃然道:“自古以来黄河水患频发,民谚称‘百年一改道,三年两决口’,像为兄所在的茌平县,便因黄河的多次改道,在史上三移县城,数易归属。虽然自东汉明帝时王景修建了自荥阳到入海口长达千里的‘金堤’之后下游得以安定,泛滥区也成为良田,期间虽无大灾,小患却仍不绝如缕,且下游河道宽广,水势平缓,泥沙沉积,累于河床,照此以往,为兄担心迟早会酿成大祸啊!”

    泠风心中大赞:不愧是总理级的人才,这眼光就是长远啊!不由道:“那大哥可有良策?”

    马周苦笑了一下,道:“为兄只觉堤坝皆非治本之策,关键之处似在拦沙入河,只是却不知黄河这如许之多的泥沙从何而来,更不知如何拦阻,不过妄言罢了。”

    泠风把脑袋摇得像拨浪鼓,心中对马周佩服得五体投地,这实在是超越时代的认识啊!她实在忍不住,扑上去抓住马周的手,激动道:“大哥这绝非妄言!恰恰道出了治河的根本!正如大哥所说,黄河下游地势平坦,几无河床,因此黄河屡次改道,此属自然,人力只要加以堤坝,便可约束。只是黄河挟带泥沙甚多,下游流速又缓,无法尽皆冲击入海,长年累月之下积于河床,使河高于堤坝而决之,若无良策而一味加高堤坝,则黄河必有一日将悬于地上,河床高于地面数丈,成为‘悬河’!大哥试想,到那时,堤坝若决,黄河之水便可真是从天而降,两岸黎庶安可苟活?”

    泠风说着,心中内牛满面,字字句句,千年以后都将成为铁板钉钉的事实啊!

    马周和李淳风已然听呆了,地上悬河?他们从未想过这种可能,他们无法相信,更不敢想象那种情况一旦出现,人口密集的黄河下游将是怎样一种哀鸿遍野惨绝人寰?

    但是细细想来,他们不得不相信,如果任由泥沙沉积,泠风说的这种可能一定会变成必然!望着眼前滔滔而去的平静黄河,他们只觉得手脚发冷,喉咙像被一只手紧紧地掐住,透不过气来。

    半晌马周才艰涩地叹道:“泠风此言,惊世骇俗,启百世之思,醒千年之人啊……”

    李淳风亦点头,仍是望着黄河只觉得胸中千言万语,却一句都说不出来。

    泠风趁热打铁,赶紧推销环保理念:“大哥所问,黄河之沙何处而来,其实不难回答。”她弯腰捡起一枚石子,再次画了起来。

    马周和李淳风只看到一个巨大的“几”字慢慢呈现,李淳风一眼就认出了这是什么,他看着这个被放大了无数倍的黄河地形图,心中突然有一种奇异的悸动。画完了黄河,泠风又继续作画,片刻之后,大唐此刻的疆域图便出现在了这黄河边的浅滩上,甚至连周边的吐蕃,突厥、吐谷浑、党项、高句丽、新罗、百济、东女国等都被一一画了出来。

    如李淳风那晚一样,马周惊得目瞪口呆,其实即便是李淳风此刻仍然十分吃惊,他能接受泠风能准确画出大唐疆域图,但他实在无法想象泠风是用何种途径得知其它国家的疆域的?

    “这,这是……”马周沉浸在震撼中,“我是我大唐的疆域……”

    “没错,不过,这只是我大唐此时暂时的疆域。”泠风狡黠地笑了一笑,也不去顾及马周李淳风听到这话又将作何感想,指着那个“几”字道:“这就是黄河。”同时在“几”字上放了两粒小石子,“以此为界是上游,两粒石子中间是中游,石子之后是下游,黄河泥沙有九成来自中游流域,为何中游会产生如此之多的泥沙呢?”说着她又在图上以虚线圈了一大片区域,道:“这圈子里面的区域叫做黄土高原。”

    “黄土高原?”马周和李淳风不解,十分的不解。

    他们不解,是因为此时的黄土高原还远不是后世时那样沟壑纵横黄沙漫天,此时黄河每年从黄土高原带走的泥沙也远少于后世每年14.5亿吨的输沙量,如果此时的黄土高原已经名副其实,那整个中国北方估计早都毁了。

    李淳风毕竟是岐州人,对家乡周遭的环境知之甚深,细想之下觉得略能理解泠风的意思了,“此区域比起大唐东部州郡确实多黄土而少林木,泠风所说‘黄土高原’可是此意?”

    “正是如此!这片区域内,黄河主流及支流流经黄土丘陵沟壑区,因这些地区缺少林木,水土流失严重,无数泥沙便就此流入黄河,被黄河带往下游。”

    虽然对“水土流失”这个新词感到有一丝陌生,但其字面意思十分浅显,马周与李淳风都是博学多才之人,略一思索便明其意,马周道:“汉刘向所著《别录》中说‘唇亡而齿寒,河水崩,其坏在山’,似便是‘水土流失’之意,只是却未详说其理。”

    “山林树木之所以可以保育水土,主要有三。其一,林木之根系如网兜如锚固,可将土壤紧紧吸附凝聚住,使土壤不易受到冲蚀;其二,枝繁叶茂的树冠可拦阻降雨,避免雨滴对地表土壤直接冲击,可防止地表土壤遭受溅蚀;其三,土壤自身便有涵养水源能力,成林的树木可形成局部小气候,增强这种能力,从而保育水土。”泠风说完觉得第三点对二人来说有些难以理解,想了想又道:“两位哥哥可曾有过这种体会,在平常炎热干爽之日,密林之中却是荫凉湿润,仿佛连空气都带着潮意?”

    马周与李淳风略一沉思便纷纷点头,泠风道:“这便是局部小气候了,森林可以调节气候,便是因为它可以防风固沙,涵养水源,保育水土。因此,绝不可将森林仅看作提供木材之地,须知高树巨木千百年方得长成,砍伐之后极难恢复,而失去林木之后的土壤,风吹雨淋之下其崩溃指日可待!”

    马周和李淳风已然陷入了沉思,泠风这番话中有太多新的知识,他们需要时间细细思索,不过泠风的大意他们已经十分清楚了,那就是缺少林木导致“水土流失”,“水土流失”导致泥沙流入黄河,从而又导致黄河淤积,再导致黄河水患。

    所以,要治下游的黄河,必须在中游栽树?!

    得出这一结论,二人都是吃了一惊,初时似觉得荒唐,但细细推敲之下却是环环相扣无懈可击,更兼有理有据合情合理,不由人不信,二人对视一眼,心中均是震骇不已。

    “两位哥哥可知西周时这‘黄土高原’有五成左右均覆盖着山林树木,实应称为‘绿色高原’,而此时已减少一半左右,此中固然有自然变迁,然人为所造成的破坏更为主因。第一次破坏,便是始皇帝建立秦朝,大量人口涌入关中,自然要毁林垦荒,同时始皇帝大兴土木营造宫阙陵寝,又大肆砍伐关中山地森林,此后取得河套地区后又是大规模屯垦戍边及移民实边开垦,使大片草原变成农田,晋北陇右森林遭大规模破坏;第二次破坏,便是西汉时期,天下大治人口激增,汉武帝也施行屯田戍边之策,将大片林地牧地变成了农田,此时河套地区建设了大量引黄灌溉工程,为此又砍伐了大量贺兰山和陇右的森林。”

    泠风在心中默默道,此后唐宋明清,除了游牧为主的元朝,代代不遗余力地毁林开荒,活生生地把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率砍成了不到5%。

    她盯着马周和李淳风,幽幽地道:“我中国历代王朝都定都于中原黄河流域,人口密集之地,对耕地的需求极大,因此每每毁林开荒,年复一年,代复一代,黄河之负担越来越重……”

    马周与李淳风不觉无语,此时二人脑中思绪繁杂,千头万绪,一时难以理清,马周不禁自言自语道:“百姓不得不农耕以求食,开荒也是不得已,但毁林却又致土壤变泥沙淤积黄河,这却如何取舍……”

    和谐发展啊!泠风在心中呐喊着,不过喊喊口号容易,真正做起来却是千难万难,看看后世就知道了,污水垃圾仍在源源不断往澄江碧海中倾泄,浓烟废气仍在飘飘扬扬往蓝天白云间挥洒。

    “取舍之道,存乎一心。天生万物以养人,人亦需善待天地万物,百姓衣食自然万分要紧,然亦不可一味向自然索取,否则便是涸泽而渔,自陷死地。二位哥哥试想,一旦黄河决堤,不是一样百姓衣食无着甚至流离失所?至于具体分寸如何,这正是为政者立政之时须当考量之事。”泠风笑嘻嘻地看着马周和李淳风,“二位哥哥如此人才,日后必然出入朝堂,若有决策定略之时,可要三思啊!”

    马周和李淳风不由对视一眼,马周遂郑重地点了点头,李淳风虽无意功名,但只是生性淡泊名利,并非不关心国计民生,自然也是颔首称是。

    泠风想了想又道:“其实我国南方大片的宜耕土地,可种植更适宜南方水土的高产水稻,若南方水稻栽培形成系统规模,足够养活大唐现在的人口。”穿越之后已经吃了一个多月的小米,泠风都快对大白米饭相思成疾了。

    “水稻?”马周对农事所知有限,对水稻的了解也就是知道一个名字罢了,他有些狐疑地看着泠风。

    泠风进一步解释道:“水稻的亩产量约是粟和麦的三到五倍;且粟麦在黄河流域不过一年一熟,而长江流域以南气候温润,水稻可达一年两熟,即便是河北之地也可进行稻麦轮作达到二年三熟;再者水稻不似粟麦般对地力消耗甚大,种植水稻之田地不必休耕。以此三条,二位哥哥可大略推断南方水稻年产。”

    马周听她说完不由倒吸一口冷气,不敢置信道:“果真如此?”

    李淳风虽常在北方,但行走各地,见闻极广,他略一沉吟便道:“大致不虚,不过水稻的亩产似没有如此之高。”

    泠风想了想,水稻在南方全面推广已经是北宋引进了越南优质品种以后的事儿了,便道:“水稻品种甚多,南方交州之地有高产品种,我大唐该当引进。”

    李淳风与马周又对视一眼,目光极为复杂。

    马周:蛮夷之地有高产作物的事情你妹妹都知道?

    李淳风:这妹妹我半路捡来的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