起凡小说网 > 乱扯西游释厄传 > 第九回 鞑靼闹天地 师徒聚五行

第九回 鞑靼闹天地 师徒聚五行

起凡小说网 www.qfxs.com,最快更新乱扯西游释厄传 !

    法本从心生,还是从心灭。生灭尽由谁,请君自辨别。既然皆己心,何用别人说?只须下苦功,扭出铁中血。绒绳着鼻穿,挽定虚空结。拴在无为树,不使他颠劣。莫认贼为子,心法都忘绝。休教他瞒我,一拳先打彻。现心亦无心,现法法也辍。人牛不见时,碧天光皎洁。秋月一般圆,彼此难分别。

    这一篇偈子,乃是玄奘法师悟彻了《多心经》,打开了门户,那长老常念常存,一点灵光自透。

    这偈语,凯撒认为是全书最难理解的部分,自己也越看越似懂还懵,一次和一次的感觉都不大一样啊。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是吴老爷子的自己体悟,绝对不是唐僧的,或者是吴老爷子希望唐僧这么理解的。而且从书中来看,第九十三回的时候,悟空和唐僧才都理解了,或基本理解了,现在那绝对不可能悟彻的。顿悟么?拉倒吧,当这是考试1+1=?啊。

    老吴虽然厌佛恶道,但不自觉的也被道德经和佛经的部分经典给影响到了。这心和法是佛教的说法,老吴的意思是,生灭什么的无所谓,关键是你自己怎么秉持己心如何做人。

    乌巢禅师为什么要劝度八戒而不点化沙僧?为何提醒唐僧要注意前面的水怪?他和孙悟空明显是旧“相识”,和唐玄奘的前世金蝉子必然关系匪浅,对猪八戒的态度是既深恨、惋惜又期盼(野猪挑担子么)种种复杂的情绪,提及沙和尚说的是水怪前面遇。

    在西游记第八回,沙僧提溜着九个取经人的骷髅头询问观音菩萨因果;而唐僧肯定是金蝉子的第十世转生,前九世的遭遇却没有明说。吴承恩和李春芳对沙悟净的态度很不友善,对其的描述极少。尽管如此,我们却能看出沙僧是个阴险凶狠之徒,至少曾经是。难道明宣宗朱瞻基真的曾有什么不可告人的作为?答案是肯定的,在下文中还要继续分析。

    还接着说书,夏天了,过了浮屠山,这就是真正到了西洲的地带,因为乌斯藏在明朝已经是国土了。猪八戒发了几句牢骚,让唐僧和孙悟空训了一通儿。猛一看,是猪八戒的不是,最后还只得死心塌地挑着担子,但口里絮絮叨叨的,跟着走。但是我们仔细想,老猪说的不对吗?累了饿了休息吃饭,休整恢复体力再上路。

    这猪八戒其实代表了人正常的生理心理需求,不过呢,是老吴给艺术夸张放大化了的。他是全书里面主要人物里面最像正常人的,其他的都左右偏离的更多太多了。

    大家想,这猪八戒西天一路上基本上脏乱差苦的活儿基本全包了,发了牢骚,还挨训,这换了谁,能淡然处之?唐僧是师傅啊,不能太得罪,主要背后议论;小白龙一路辛苦的,也算难友,好像只有在让玉龙撒点尿的时候,才埋汰了几句;沙僧干的活也不少,又是个假闷葫芦,还是小弟,能指挥一二的,对沙僧基本没有意见;可不呗,那就只能将气儿撒在猴儿身上了,经常挑拨说坏话的,让悟空多受了不少罪儿。

    但是呢,老猪也知道猴儿本事大,技术活高难度的事情还得人家啊,所以对悟空是很服气的,对孙悟空也最敬重,关键时候,能帮上猴儿的就是八戒。本来八戒在天上的时候是天蓬元帅,很风光,犯事了,下界成猪了,开始很怨愤的,吃旁的猪,吃人,但后来比较想开了,重新做人吃饱喝足七情六欲不断就行了,那乌巢禅师-阿那律尊者能说满足你这个吗?才答应八面玲珑的观音忽悠的,兴致满满的。不想后来一看,不是自己一个徒弟啊,还有个更厉害的孙悟空呢,就心气儿低落了,渐渐丧失了一定信心了,才经常偷懒儿叫嚣着散伙儿的。

    在高老庄初期是猪八戒第二开心的地方,拼命干活,娶了媳妇儿,几乎忘了取经的事情。但能够再度风光的欲念,使得他抛弃妻子丈人。当然了,高老头也已经下了决心要赶走这个女婿的。但无论如何,老吴不可能安排他成佛,八戒还不够资格。

    到了一处世外桃源一般的山村,有意思的。碰上的老儿摆手摇头道,“去不得,西天难取经。要取经,往东天去罢。”三藏口中不语,意下沉吟,“菩萨指道西去,怎么此老说往东行?东边那得有经?”腼腆难言,半晌不答。吃饭的时候,悟空夸口本事大,老头告知前方路上有黄风妖怪的,猴儿根本不在意。八戒好好吃了顿半饱,休整一晚儿,要继续上路。老者道,“此去倘路间有甚不虞,是必还来茅舍。”行者道,“老儿,莫说哈话。我们出家人,不走回头路。”遂此策马挑担西行。

    噫!这一去,果无好路朝西域,定有邪魔降大灾。

    俗话说,祸福相依啊,你们吃饱喝足睡了好觉了,堕了心性怎么办,猴儿狂妄自大的,也该是让你们清醒下得时候了,厉害妖怪就要登场了。

    书里面最有意思的俩妖怪,都出现在这黄风岭了,先说虎先锋,一出场,直挺挺站将起来,把那前左爪轮起,抠住自家的胸膛,往下一抓,唿剌的一声,把个皮剥将下来,站立道旁。你看他怎生恶相!咦,那模样——血津津的赤剥身躯,红褭褭的弯环腿足。火焰焰的两鬓蓬松,硬搠搠的双眉直竖。白森森的四个钢牙,光耀耀的一双金眼。气昂昂的努力大哮,雄纠纠的厉声高喊。

    晕儿了,这是个什么傻妖怪啊,还有这个毛病呢。独一号的,唯有虎先锋是先抓胸剥皮这么干出场的。

    但这虎先锋还懂兵法,不是个精神患者啊。仔细往后面再看,这个虎先锋对吃唐僧的劲头相当大,都不带怕死的,有智有谋,但也傻儿吧唧的,结果就让猪八戒给弄死了。黄风怪开始是不赞同抓吃唐僧的,犹犹豫豫的,虽然也像个老鼠的特征,但表现的还是很奇怪,好像也恨杀了先锋的和尚,其实是意料之中的,便借机出来跟孙悟空打斗,本领不次于猴儿,一口黄风煞是厉害,是全书最邪乎的地方,甚至将第一回书中提到的经过化妆的金狮玉象都给吹跑了,几乎就是天上地下都震动不轻的,还又吹迷了猴儿眼。

    还是守护神们给了三花九子膏给猴儿治好的,黄风怪还故意透露了有关自己的讯息。太白金星一听就沉不住气了,赶紧现身,告知准确地点小须弥山(北元分裂后的瓦剌部落联盟也),让悟空去请了灵吉菩萨,用飞龙宝杖化作八爪飞龙给降服了。从菩萨的嘴里知道了来龙去脉,这明显是佛家安排好的啊,还有这太白金星也太可恶了点。

    到了这里,大家都明白了,这是佛家要给孙悟空个下马威上眼药儿啊,是让孙悟空清醒冷静的,不是你猴儿就打遍天下无敌手的;该看的看,不该看的别看,该说的说,不该说的别说。但是,孙悟空还没有领悟那多心经呢,这一次苦难修持所得不多,猴性还是挺足的,基本上该怎么着还怎么办。这让如来大为恼火,看来这下马威上眼药儿还远远不够,后面还得加把劲不能松懈啊,果然,厉害的妖怪层出不穷的。

    虎先锋很明显是这里的地头蛇,却是让黄毛鼠给抢了大寨主的地位了。这虎先锋还有手下的小妖必须死,灵吉菩萨还有黄毛鼠回去领赏。这一块儿的地盘,再派员前来接收。但是这太白金星也不是佛家的死党啊,肯定就上报老君了,这老官儿,一琢磨,眼睛就亮了,发财的机会来了啊,咱儿也出动部分兵马凑个趣儿分杯羹。这么一来,原本两三年的事情,就被恩怨和利益给搅和的成了十四年了。

    那么玉帝什么态度呢,他也需要钱啊,在书中明里暗里也出手多次。历史上的隆庆皇帝,为嘛开海禁改革发展经济,是真的为天下臣民无私考虑么?绝对不会的,隆庆一当皇帝,准备给嘉靖建造陵墓的时候,就发现怎么国库里面就剩下这么点儿,够干嘛用啊?钱呢?都让嘉靖皇帝给折腾光了。很多人评价隆庆是个节俭的皇帝,的确算是,可那是因为没钱!所以才要广开财路,很大的原因是想有个好的享受的,但是他在位时间只有六年。这六年里面,国家经济的确好转了不少,可隆庆这个时候死了。但是在他的六年里,全国的流民数量不减还增,也能说明,隆庆是个伪节俭实大贪。而且,还严重刺激了下面的官员们,纷纷仿效,墨上加黑。

    那么书中现在的虎先锋、黄毛鼠和灵吉菩萨,此时应该是分别映射了北元的知院阿鲁帖木儿、鞑靼的太师阿鲁台以及瓦剌的太师脱欢。

    洪武二十三(1390)年正月,朱元璋听闻北元丞相咬住、太尉乃儿不花和知院阿鲁帖木儿等人打算南下侵扰,便让朱棣和晋王朱?统兵征伐。三月,朱棣率师出古北口,傅友德等人作为副手。

    朱?从山西出发,没有遭遇到蒙古骑兵,便无功而返;朱棣则在迤都大败敌人,当时天降大雪,敌人根本没有想到明军此时会来。于是明成祖便将阿鲁帖木儿等人给逮住了,送往京师。四月,朱元璋将阿鲁帖木儿封为燕山中护卫指挥同知,隶属于朱棣管辖。

    也就是在这次战役中,找到了明朝前丞相胡惟庸私通北元的又一部分人证。偏偏还就有人将李善长曾经暗助胡惟庸的事情给告发了,朱元璋便将老李一家几乎斩尽杀绝。至此,长达11年的胡惟庸案才算基本结束。

    洪武二十六年二月,有人密告说,“燕山中护卫指挥使阿鲁帖木儿和留守中卫指挥使乃儿不花,有逆谋要叛乱。”朱元璋命人暗地里探查,果然该年四月,查实阿鲁帖木儿和乃儿不花果然意图反叛,于是先下手为强。徐氏辉祖将其二人抓获,送往京师,以谋逆罪伏诛。

    话说1368年元朝虽然灭亡,然元顺帝携众北逃。国号未变,仍自称元,中国遂称其为北元。在1402年,蒙古贵族鬼力赤者杀了北元最后一位大汗坤帖木儿,自称可汗,废除了元之国号,遂称鞑靼(1636年灭亡)。这么一来,蒙古各部落逐渐分裂,瓦剌、兀良哈崛起。其中最初鞑靼居中,瓦剌在西,兀良哈占据东部。此三家互相攻伐不止,此起彼伏。他们和明朝的关系时好时坏,也不时的联合起来对抗朝廷。

    兀良哈,在黑龙江南,渔阳塞北。朵颜、福余、泰宁,高皇帝所置三卫也。早在1388年也就是洪武二十一年的时候,大将军蓝玉在捕鱼儿海(今内蒙古贝尔湖)大胜蒙古大汗脱古思帖木儿的北元军队。北元主力往西北退却,那么北元东部的蒙古诸部傻眼了,只好归附朱元璋。因此,明朝初期的版图,是包括了兀良哈地区在内的。老朱在1389年设立兀良哈为朵颜、泰宁和福余三卫。朵颜三卫后来还协助朱棣在靖难战役中立了战功,再后来为了大宁地区的放牧权和明朝不断进行一些规模较小的战役。战事不大,不多说了,但要注意的是此兀良哈还不同于乌梁海地区。

    瓦剌,最初势力是在鞑靼的西北,前北元太师猛可帖木儿控制的一个蒙古部落联盟。猛可帖木儿死后,部落分别为其三子掌握,分别是马哈木、太平和把秃孛罗。1409年朱棣封马哈木为顺宁王;太平为贤义王;把秃孛罗为安乐王。

    鞑靼,此时保留了北元大部分区域。第一任大汗鬼力赤,后来被手下阿鲁台给杀了,并找到了成吉思汗的后裔本雅失里,拥立为可汗。阿鲁台有功,被封为太师。

    还是在1409年朱棣命郭骥出使鞑靼,结果被鞑靼大汗本雅失里杀害。于是明成祖在1409年7月派遣淇国公丘福为征虏大将军总兵官,以及王聪、火真、王忠、和李远等人,统帅十万骑兵部队,进行北伐。

    八月丘福等人到了鞑靼境内,先小胜(不过呢,主要是由于前不久,鞑靼和瓦剌爆发大战,鞑靼的本雅失里部队战败)。得意之下主帅轻敌冒进,率领1000余先锋陷入敌军包围,王聪、王忠、火真战死,丘福、李远给抓住了却不肯投降被杀。八月十五日,十万部队没有统帅了,遂大败几乎全军覆没于胪朐河。

    消息传回明朝,举国为之震动,这就是书中那个黄风怪那么厉害的原因。朱棣不由得勃然大怒,决心御驾亲征。明成祖吸取了教训,精心准备了四个月(相比之下,在1449年的明英宗亲征也先,只是仓促的安排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,其在土木堡的失败就可想而知了),在1410年的农历二月初十日,大军五十万从北京出发,这也是其亲身第一次北伐。

    朱棣在同年五月初一抵达胪朐河,改名饮马河。大约在十八日,明军和本雅失里率领的一部分鞑靼部队在斡难河大战。结果本雅失里大败,就只有六七个人保护其逃遁。

    五月二十日,朱棣派部队在贝尔湖附近攻击阿鲁台部。不过这个阿鲁台(当时的鞑靼太师)太聪明了,没有正面作战,主要以撤退为主,骚扰为辅,因此没有阿鲁台的元气。到了六月份,明军受到粮草供应问题、天气环境因素影响,还迟迟找不到蒙古主力,朱棣只好班师回北京,此次北伐结束。明成祖也是很恼火,没有抓获本雅失里和阿鲁台,不能给丘福报仇雪恨。但是此次战役之后,让朱棣决心加快移都北平的步伐。

    那么鞑靼大汗本雅失里势力大减,终于在1412年,却被瓦剌当时的太师马哈木逮住机会,不断对鞑靼进行征讨,终于将其给杀死了。鞑靼太师阿鲁台的运气稍微好点,1413年还被朱棣给封为了和宁王,甚至在1416年的时候,和马哈木军交战,使得马哈木丧命沙场。不过阿鲁台也在1434年被瓦剌当时的太师脱欢接连击败,最终被杀。瓦剌的势力,此时已经超过了鞑靼。

    那么脱欢大家恐怕也不太熟悉,不过他就是上面所说到马哈木的儿子。我们都比较熟悉瓦剌的太师也先,大名鼎鼎啊,他爹就是脱欢。1418年,马哈木死了,明成祖封脱欢为顺宁王。1439年脱欢病逝,他的儿子也先继承了瓦剌太师的地位。

    我们看老吴对瓦剌的太师脱欢,还是很够意思的。到了书里第五十九回,灵吉菩萨再度出场,给了孙悟空一颗定风丹,还告知如何返回火焰山。那个时候,其映射对象,从脱欢给换成也先了,因为也先虽然在1449年俘获了明英宗朱祁镇,但没有对其加害,反而在第二年送还明朝。

    此时的李长庚到底隐指到了何人,应该是当时“北元”的遗臣,后来归降大明,或许是伯颜帖木儿(可不是后来瓦剌人也先的弟弟伯颜帖木儿,也不是高丽国王伯颜帖木儿)。他和朱元璋的太子朱标应该曾经有过交集(1377-1392年之间,朱标开始帮助朱元璋处理朝政),但具体分析缺乏相关的史料,很可能被朱棣给删改了,详细论证也没有太大的意义。

    关于朱元璋在1370年到1396年一共进行了八次北伐,大多取得了胜利。唯有第二次的北征,算是明确的失利。在1370年,前面说过了,徐达和李文忠取得了大胜。但是此时骄傲轻敌思想开始蔓延,认为阔阔帖木儿等人也不过如此。不想王保保重新获得重用,大权在握便集结人马,短暂休养生息后,就不断南下挑衅。徐达等人本来建议以防御为主,谨慎做好准备工作后再图北伐。朱元璋急功近利,便坚持北上征讨蒙古。在1372年,明朝出动精锐骑兵15万,兵分三路5万。明太祖定下作战方针,以中路军徐达为主出雁门关,引诱蒙古人南下;东路李文忠军出居庸关,可攻和林,或依据形式变化迅速向徐达靠拢合师对敌;西路冯胜军出金兰攻打甘肃,掣肘北元,或作为援军北上。

    然而在执行过程中,徐达的中路军前期出乎意料的很顺利,其实是中了阔阔帖木儿的诱军之计,5万大军也再度分为两部,徐达率领3万众疾速北进导致孤军深入打算直捣和林。北元军队以逸待劳,在该年五月扩廓帖木儿、贺宗哲的主力合围岭北(史称“岭北之役”,岭北在和林附近),击溃败徐达的中路军。徐达只好突围南撤,明军死伤约半。后军汤和在断头山也遭遇失败,仅有不到五千骑兵逃出。好在徐达和汤和无恙,便只好收敛残军万人左右黯然班师。

    西路军在甘肃一带战果颇丰,但是也被敌人牵制在陕甘无力北援,之后冯胜和傅友德胜利班师,却没有留下来经营甘肃(直到朱棣时期,才彻底平定)。究竟是功是过,看怎么说了,然而怎么说都有道理。客观的讲,北元对于此地决计不肯罢手,阔阔帖木儿等人合军二十余万南下攻打甘肃,这四万明军能不能保得住是个问号。

    东路李文忠军一路稳固北上,最终和北元将领哈剌章在北元首府附近展开了激战,取得了胜利,然双方死伤都不小。李文忠后来看形势不妙,主动退兵回师,功过相抵。有个被遮掩的亮点就是,明军顺利攻克北元当时首府和林、前蒙古帝国的大斡耳朵曲雕阿兰和不儿罕山(后两者都算是蒙古帝国的“圣地”)。

    朱元璋在1372年的北伐虽然人数不是众多,仅15万(北元这次吸取了1370年前“元朝”真正灭亡的教训,不再一盘散沙,而是暂时的“同仇敌忾”,总计发动了不下20万骑兵投入护“国”战斗。其中各主力部队联军15万对阵徐达和李文忠的10万明军,在甘肃一带仅有不到3万抗衡冯胜。凯撒以为,困兽犹斗,况担心被再度灭国的北元乎?徐达带领4万精锐骑兵对敌阔阔帖木儿和贺宗哲的十来万蒙古军队,没有全军覆没横死沙场也算是万幸,虽败犹荣;李文忠对敌两倍于己,堪称难得;冯胜虽胜,终有捡漏和“胜之不武”之嫌疑,且拥兵迟缓进军,没有做好牵制和引诱北元主力,缓解徐达、李文忠作战压力的派场)。但这是明朝精锐中的精锐,携带骑兵专用战马约35万匹,几乎是集结了全国的良马。仅在岭北之战中,大约损失了大致10万匹;其他战场上总计伤亡怎么也得十几万匹。也就是说,仅有不到十万战马保留下来。

    这对于明朝来讲,是个重大的打击。骑兵精锐损失过半,优良战马仅余不到十万。直接导致了下次真正意义上的北伐,只能徐徐做战事筹划及养马备用,15年后才基本恢复了全盛。1387年才有了蓝玉付诸实施了第六次征讨蒙古腹地,其先虽然也发生了三次“北伐”,都仅限于北元和明朝边境地域,明朝的战马虽然也有损失,但获得了巨大补充,相反有力支持了1388年捕鱼儿海战役。

    吴承恩和李春芳明显是在点明了,朱元璋的第二次北伐过于草率,手下将领有些冒进争功。忽略了北元各部落保卫家园的空前斗志,罕见的紧密团结一心。所以此次北伐的失利,是明太祖和徐达等人都要共同承担才是。

    凯撒以为,此时的明军精锐战斗力之强悍,绝对可比汉武帝、唐太宗时期,甚至略胜一筹,火枪营起了重大作用。虚拟一下(1368-1388年)明军正常对阵蒙军,一对一则明军大胜;一对二明军惨胜,一对三必败。但是到了朱祁镇的正统年间,恐怕已经反过来了。

    那么老吴暗地里写朱棣的一番话武功作为,就验证了乌巢禅师的一部分话,就是“野猪挑担子”。明太宗对于宗室内部是狠,但对于大明朝无愧于心啊,他至少挑起了继朱元璋之后抵御外寇入侵的担子。

    在1418年后,瓦剌部的脱欢势力逐渐强盛,先是袭杀鞑靼阿鲁台部,后杀死自己的俩叔叔贤义、安乐二王,势力大为扩充。脱欢立脱脱不花为可汗,自封丞相太师,发号施令。1439年此时的蒙古部落逐渐又迈向统一,对大明的威胁急剧增加。但是明英宗没有当一回事儿,这其实可以理解。13岁的朱祁镇就能有这么个战略眼光么?他在23岁的时候都还不具备,31岁复辟之后仍然不加以足够重视。1449年土木之变将明朝推向风口浪尖,于谦和朱祁钰力挽狂澜保家卫国。蒙古看到大明已经不好对付,便自己逐渐陷入内乱之中,这才让朱祁镇的天顺年间没有产生大的入侵。明英宗对于军事一窍不通,是河套地区后来彻底失去控制的罪魁祸首。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归罪于朱祁镇,辅臣们也要承担相应的部分责任。

    1439年至1449年,朱祁镇对于蒙古采取的措施,几乎仅限于命令将士们要“防御、加强防御、认真防御”而已。皇帝、辅臣就是这个态度,下面的群僚更加放松。边关主帅基本上都是功勋后裔,任人唯亲,对于石亨这样的优秀将领拼命打压。

    或许这就是书中孙猴儿,为何被风沙迷了眼睛,成了“睁眼瞎”;三昧神风者,蒙古分裂为瓦剌、鞑靼和兀良哈也。

    那个护法伽蓝化作农舍老翁者,乃三杨之一“东杨”杨荣也。杨荣,本来叫杨子荣。1371年出生,在建文二年即1400年进士出身,授予翰林院编修。1402年,杨荣头脑灵活,便主动站队投靠了朱棣。因提醒明成祖须先拜谒太祖陵,受到看重。此后入值文渊阁大学士,成为首辅。朱棣亲自为其命名为荣,是初七位辅臣中最年轻的一位。1424年随朱棣北伐,明太宗在回师途中驾崩榆木川,杨荣设计秘不发丧,朱高炽得以顺利即位。1425年继续辅佐朱瞻基,1435年起仍旧匡扶朱祁镇。

    杨荣的功绩却是极大,但也在宣德年间采取战略收缩,放弃安南、北方部分要地。在正统年间,继续以防御为主。晚年对于瓦剌兴起缺乏足够的认知和警惕,1440年病逝。杨荣做事雷厉风行果断,也经常接受边关将领的礼物,为后人有所诟病。然杨荣去世后,杨士奇和杨溥对付王振就显得力不从心了。

    “三花九子膏”者,估计是杨荣给朱祁镇的御北方略,由于不算是什么太大的事情,而且明英宗和王振根本就拿着当一回事儿,故具体不再考证。

    接下来唐僧师徒来到流沙河了,八戒问猴儿,你怎么知道流沙河八百里远近之数的?行者道,“不瞒贤弟说,老孙这双眼,白日里常看得千里路上的吉凶。”看似回答,玄机却深,这也仍然是六耳猕猴的特征啊。不多说了,这孙悟空就是灵明石猴还有六耳猕猴的争论,也说累了。

    遇到沙僧了,那模样是真难看。一身本领和猪八戒倒是差不多,但绝对不是个单纯的傻闷葫芦,是很有智谋眼力劲儿的,后来的时候,只要猴儿猪不在场,是很有主意的。

    而且沙僧根本不理菩萨那一套,表面答应不杀生,其实饿了还抓人吃,话里话外的,还挺懂厨艺,知道皮糙肉粗的猪八戒应该剁鲊酱。在李时珍《本草纲目?介一?鲎》介绍有,南人以其肉作鮓酱。鲎,福建两广海边像是螃蟹的一个古老物种,唐朝《本草拾遗》是最早提出这个概念的,但是鲎做鮓酱来吃的说法却是李时珍给依据实际情况归纳出来的。

    的确,这西游记作者和李时珍肯定是朋友,书中很多地方都有所体现。按照李时珍脾气交友的角度来说,这吴承恩是西游释厄传的作者,应该是无疑了。从其他引用的书籍问世年代以及吴承恩在世的时间来看,西游记这本书,那么凯撒推测老吴是在1578-1582年基本写完的,但也很可能没有最终定稿,由李春芳接着补充校正的。1585年李春芳过世后,这本书才能呈现在世人面前。甚至这本书还有些可能性,是李时珍老爷子给大力审阅的。

    老吴又给交代了沙僧还有降妖宝杖的身世来历,水下收拾沙和尚很难,孙悟空还不忘给观音找点事干,便去南海找菩萨。菩萨正与捧珠龙女在宝莲池畔扶栏看花哩。她们是在欣赏景色么?决计不是,这宝莲池有秘密的,不久前收服的黑熊也没出现在猴儿面前,为什么?

    往下看,菩萨闻报,即转云岩,开门唤入,不能让猴儿现在看见宝莲池的。大圣端肃皈依参拜,猴儿和菩萨俩人都装傻充愣一顿言语交锋的,看着都指责对方,其实都留着一手或是自己的心思的。

    菩萨吩咐木叉和猴儿还去流沙河,给了个红葫芦,告诉怎么办,去收服沙僧。挺露脸的事情啊,可观音没去,这又为什么?这个时候,黑熊正在奋力投入宝莲池-金库建设中呢,得盯紧点才行。光让龙女看守,自己不放心呀,所以现在呢,实在是顾不上亲自跑流沙河一趟啊,就算唐僧师徒再跪拜念好什么的,有建设小金库重要么?

    (1431年,也就是宣德五年闰十二月,郑和从龙江关启程第七次下西洋,在返航途中1433年四月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。王景弘临时作为主帅领着船队在七月初六返回南京。此时朱棣、姚广孝、郑和均已去世,当然菩萨就去不了流沙河了,只能是木叉前往收服沙和尚。红葫芦者,宝船也。)

    你看沙僧,刚才那么横,现在菩萨来了,一听木叉说唐僧真来了,立马态度大大的转变。才收了宝杖,整一整黄锦直裰,跳上岸来,对唐僧双膝跪下道,“师父,弟子有眼无珠,不认得师父的尊容,多有冲撞,万望恕罪。”八戒道,“你这脓包,怎的早不皈依,只管要与我打?是何说话!”行者笑道,“兄弟,你莫怪他,还是我们不曾说出取经的事样与姓名耳。”长老道,“你果肯诚心皈依吾教么?”悟净道,“弟子向蒙菩萨教化,指河为姓,与我起了法名,唤做沙悟净,岂有不从师父之理!”这沙僧傻吗?不傻。但是,这沙僧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。

    我们对比着看,前面收服猪八戒的时候,见了唐僧是怎么做的?那怪走上前,双膝跪下,背着手对三藏叩头,高叫道,“师父,弟子失迎,早知是师父住在我丈人家,我就来拜接,怎么又受到许多波折?”

    不太一样吧,沙僧的态度其实更诚恳些,但犯了个根本性错误。观音菩萨亲身没来呀,就眼前一个木叉,你当着唐僧的面提什么菩萨啊?好像在说,唐僧你收我也得收,不收也得收,是菩萨教化的,你敢不听吗?

    这不是找倒霉么,你看八戒的嘴儿多甜?当初拜师的时候,提到菩萨猴儿一个字了么?人家唐僧现在,还是肉体凡胎,是个人啊!

    结果沙僧两面都没有得到好儿,不过很快就回过味了,但为时较晚,后面的路上就沉默多了。但是只要涉及到战斗的场景,沙和尚的话可并不少。说明沙僧和猪八戒一样,都映射的不是一个人,而是几个人的穿插结合形象。

    接下来,将前世唐僧的头颅当气球用,按九宫排列,穿葫芦做了船,那师徒白马才飘然稳渡流沙河界,浪静风平过弱河。真个也如飞似箭,不多时,身登彼岸,得脱洪波,又不拖泥带水,幸喜脚干手燥,清净无为,师徒们脚踏实地,顺利的度过了弱水。

    度谁呢,其实是超度九世的唐僧的。那木叉按祥云,收了葫芦,又只见那骷髅一时解化作九股阴风,寂然不见。

    1434年也就是朱瞻基的宣德九年,王景弘作为主帅下南洋,此后明朝不再派遣船队大出海。流沙河者,西洋、南洋也。吴承恩和李春芳对朱棣和朱瞻基命人下西洋很是不满,认为这是无底的糟钱洞啊。明朝还有两个人物对下西洋的停止起了关键作用,一个是夏元吉,另一个就是刘大夏。他们都有个“夏”,尤其是刘大夏,更是终结者,将造船图纸给藏起来了,反正就是不能让皇帝拿来用做下西洋、南洋什么的。这些珍贵的资料(尤其是宝船),应该是在清朝中期才辗转彻底不见了。否则的话,明朝的万历皇帝拿什么来打海战,郑成功怎么收复台湾岛哩?就靠民间一些打渔的小舢板么,这不是开国际玩笑吗?

    还有就是这九个骷髅头,恐怕是在指朱瞻基将叔叔朱高煦和其儿子给诛杀了。

    现在,唐僧五圣凑齐了,五行匹配合天真,认得从前旧主人。炼已立基为妙用,辨明邪正见原因。金来归性还同类,木去求情共复沦。二土全功成寂寞,调和水火没纤尘。

    从这里开始,老吴的描述西行修持,又添加上了五行之说,内容变得较为复杂了。

    “从前旧主人”肯定是说朱元璋的;“炼已立基”很明显是在感叹朱高炽的平生坎坷,庆幸朱瞻基继位后的一番作为;“金来归性还同类”这是在指朱元璋之后的“金”朱祁镇了,那么下面明英宗就要正式粉墨登场喽;朱棣当年始终看不上朱高炽,还是主要看在孙子朱瞻基的面子上的;“二土”当然就是建文帝的俩儿子朱文奎和朱文圭了,他们的悲惨遭遇,却有“调和水火”之功啊。朱祁镇后来复辟后,释放了朱文圭;朱见深不是朱允炆的后代,而是朱高炽的重孙,他的俩孙子却是明武宗朱厚照和明世宗朱厚熜。

    正是木叉径回东洋海,三藏上马却投西。毕竟不知向后如何,且听下回乱扯。

    明朝取缔了下西洋南洋之后,国家财政虽然在缓慢增加,但是远远跟不上形势的发展,比如人口(包括明朝的宗室后人)激增、战事频繁等等,相反综合国力相对却下降了。